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有效期:长期有效 公开时限:长期公开 公开范围:面向全社会 信息索取号:MB1901126/2022-70819

关于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66号建议的答复

来源:景德镇市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2-03-22 14:45 访问量:

欧阳琦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的建议》(第66号)的建议已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加强规划引领推进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于202161日开始施行。乡村振兴促进法是我国第一部直接以乡村振兴命名的法律,也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指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法律保障,对促进农业农村繁荣稳定、农民群众持续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依据《景德镇市乡村振兴战略》(2018-2022年)和《景德镇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全面推进“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各项工作任务部署,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发展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具体举措和重大项目,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同时加强指导各县区农业农村部门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科学编制《脱贫地区“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二、大力发展绿色高效农业。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增强乡村发展动能。一是优化产业发展布局。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产业区域布局,推进蔬菜、茶叶、生猪、家禽等九大类优势产业区建设,发展“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大力发展果菜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推动传统种养业转型升级。二是发展特色高效产业。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实施打好种业翻身仗行动。全面提升现代特色种植,发展优质水稻产业、高标准设施蔬菜产业、精制茶叶产业、道地中药材产业及特色水果产业。进一步推进传统养殖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都市型畜禽产业。大力发展绿色加工,推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协调发展。建立绿色食品产业链“链长制”,突出集群成链,延伸产业链,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绿色农业提升行动。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鼓励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坚持减量增效并重,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5年实现零增长。推广绿色投入品,加强指导生产者科学使用生物有机肥、水深性肥料、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饲料添加剂等绿色投入品,实行绿色统防统治。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秸秆肥料化、燃料化、饲料化、基料化技术模式。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大力推广“猪--”、“猪--”、“猪--”、“牛--”等种养循环生态农业常规模式。我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粪污综合利用率均已全面达标。四是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科学构建基层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机制,加快培育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乡村人才队伍,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立实用人才培训体系,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定向培养,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先进适用农业设施装备推广应用转型升级,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水平。

三、创新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依托农村田园风光、绿水青山、历史文物古迹、红色革命遗址、村落建筑、乡土文化、古驿道、特色乡土民俗文化等优势特色资源,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以“全域旅游”为引领,大力发展休闲度假、乡村旅游、创意农业、农耕体验、养生养老、乡村手工艺等新产业新业态,开发浮梁茶旅文化、乡村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游,促进陶瓷、农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丰富农民丰收节内容,举办茶文化节、杨梅节、葡萄节、油菜花节、年货节、农博会等农事节庆活动。建设一批特色农家乐、休闲乡村民宿、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和田园综合体,升级打造推介一批美丽休闲乡村和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重点打造“高岭·中国村田园综合体、瑶里景区景瑶线、荻湾乡村振兴度假区、浮梁茶文化博览园、乐平古戏台文化、洪岩镇特色小镇、三宝国际瓷谷、元田溪谷、花千谷、红旗峰等乡村休闲旅游。2021年瓷乡茶海游入选55条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路线,乐平市洪岩镇红岩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乐平市百景汇田园综合体被认定为省级田园综合体,获奖补资金100万项目用于休闲农业建设。截至目前,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个、全国示范县1个、示范点3个,全省示范县1个、示范点11个,省级美丽休闲乡村2个,省级十佳农庄1个、星级农家乐11个、精品线路2条。

四、培育规上龙头企业。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梯次发展,持续推动一批年产值超1亿元、超5亿元、超10亿元的雏鹰型、成长型、领军型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目前共培育市级及以上龙头企业178个,其中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6(含国家级1),市级龙头企业142个,新增市级20家,继续认定32家、监测淘汰12家。2021年度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79.89亿元,其中省级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达54.57亿元,规上加工类企业有100家,销售收入达41.92亿元。培育超亿企业13家,销售收入达37.44亿元,其中超10亿企业1家,销售收入20.17亿元,新增首次超亿元龙头企业3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带动农户99195户,带动脱贫人口1484户。经省厅认定了3个农业产业化省级示范联合体。全市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11家、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15家,2021年浮梁县现代农业产业园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五、持续深化农村领域改革。一是推进农村土地制改革。我市现已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共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21.97万本,证书发放到户率98.9%;签订承包合同22.1万户,合同签订率为99.5%;共确认承包地91.5万块,承包面积101.7万亩。已建设土地流转公共服务农村综合产权交易网络平台,制定印发了《景德镇市农村综合产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办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行为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下一步工作重点浮梁县推进农村土地承包“三权分置”试点,探索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副产业化试点。谋划农村土地交易中心建设,做好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相关工作。二是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我市已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各项试点工作任务,共涉及43个乡(镇)、504个村委会、3439个村小组的 3970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单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面达100%。已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所有清产核资数据已全部录入到全国清产核资管理系统。在全市517个村级组织中,对有经营性资产的村级组织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改革后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对没有经营性资产的村级组织,改革后成立经济合作社。村级组织均已成立了“三会”、制定了《章程》、完成登记赋码、证书发放,并已基本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挂牌、刻制公章、银行开户等工作,基本完成股权证发放工作。下步工作将加快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立健全村级集体经济抱团发展、异地置业等长效机制。三是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全面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大力开展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粪污治理,加强农村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目前,全市农村厕所改造行政区域覆盖率达100%,累计新改建农村户厕21.45万户、乡村公厕1063座,农村水冲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4.66%巩固城乡环卫“全域一体化”第三方治理成果,逐步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行动,引导农户就地分类,源头减量,配套建设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设施,引导有条件的县区率先实行城乡垃圾分类。目前,全市农村保洁员配备率达3.5,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100%建立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市场化建设与运维模式,分类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已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3座,完成2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整治,完成90个建制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设。全市农村“千吨万人”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农村生活污水乱排现象得到有效管控。

六、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是推动可持续发展。我局牵头联合十部门下发《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各部门在推进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加大脱贫地区政策扶持力度、强化产业发展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工作任务,县区同步推进。二是提升产业帮扶。通过政策落实再巩固、消费帮扶促销售、多种方式促就业、大力提升产业帮扶“四个一”工程质量等方式帮助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提升脱贫质量。持续培育产业帮扶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等经营主体,加大致富带头人培训力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经营主体带动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致富能力。据统计,我市共建成“四个一”茶果产业36374亩,户均3.24亩,任务完成率达161.40%,超额实现了贫困户户均一亩茶、一亩果的产业发展目标。全市特色产业帮扶有帮扶带动功能的规模种植业70979.15亩、养殖业生猪11621头、养牛367头、养羊5569只、家禽29.9万羽、水产养殖1769.65亩、休闲农业32个,获得产业发展扶持的脱贫户数11175户,脱贫户预计户年均产业增收2087.23元。全市共有各类产业帮扶经营主体400个,带动脱贫户稳定增收,累计培育4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是产销对接与消费帮扶。组织1家帮扶龙头企业参加在广州举办的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脱贫地区帮扶展,1家产业园龙头企业参加在南昌举办的第三届江西“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博览会。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拓宽扶贫产品销售渠道,推进扶贫产品定向直供直销机关、学校、医院、企业等单位食堂和社区、交易市场活动,重点推进消费扶贫专柜专区专馆建设,打造稳定的扶贫产品销售平台。目前,全市共投放消费帮扶专柜56台,建成消费帮扶专馆8家;帮扶产品销售总额超2.5亿元,其中机关事业单位采购超1000万元。发挥政府采购引导作用,鼓励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在使用工会经费或支出职工集体福利采购逢年过节物资时,每年安排人均不少于500元,用于采购帮扶产品。


2022120


相关文档: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