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现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
坚决打好农业污染防治攻坚战。我市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实现负增长。2020年全市共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223万亩。今年预计我市化肥使用量约为32301吨,较上年减少约327吨,减幅1.1%。化肥利用率达到42%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2%;全市新增绿色防控示范区9个,面积5500亩。续推广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推广安全使用农药技术,开展安全科学用药试验示范;全面完成四个县(市、区)的畜禽养殖布局规划和“三区划定”工作,禁养区内养殖场已全部关停或搬迁。2020年规模养殖场56家(其中生猪规模养殖场44家)均已配套了较为完善的粪污处理设施,并在直联直报系统备案上传配套文件。2020年度规模养殖场资源化利用工作有力推进,全面完成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95%以上、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的工作目标;全面取缔了河湖水库网箱养殖。规范编制《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科学划定“三区”。设立了池塘养殖尾水治理试点示范数量2个,池塘养殖尾水治理试点企业养殖规模1096亩。坚持禁渔期制度。实施珍稀濒危物种拯救行动。放流各类鱼苗达1727.63万尾;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2020年达到95.24%;我市已完成耕地土壤质量类别划分工作,完成省厅下达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任务。
二、突出依法、科学、精准治污。深化重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攻坚。加强污水、垃圾处置设施建设,推进生活垃圾分类
1.秸秆综合利用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2020年达到95.24%
2.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效显著。按照“五有”要求扎实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全市农村保洁员配备率达3.5‰,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96.7%。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全市19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已全部整治销号到位,整治、销号完成率100%;
3.农村污水治理稳步推进。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已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3座,完成2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整治,完成90个建制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设。全市农村“千吨万人”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农村生活污水乱排现象得到有效管控。
三、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推进退捕禁捕工作。从2020年1月1日起,昌江刺鲃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永久禁捕,加快昌江河渔业资源的修复;实施渔业资源常态管护。坚持禁渔期制度,做好保护区、昌江河流域禁渔管理工作,切实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实施渔业增殖放流。组织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开展增殖放流1727.63万尾;加强渔业保护专项执法。截至目前全市开展执法检查237次,出动执法人员1245人次,查获电捕渔船数17艘,电捕鱼案件数43起,收缴捣毁电捕器具85台(套),取缔违禁渔具1217余件,行政处罚8起,刑事拘留5人,没收放生渔获物263.15余公斤,罚款0.76万元。
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提高复种指数,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增加产粮大县奖励,大力防治重大病虫害。支持大豆等油料生产。惩处违法违规侵占耕地行为,新建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培育推广优良品种。完善农机补贴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加强非洲猪瘟等疫病防控,恢复生猪生产,发展畜禽水产养殖。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压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1.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措施,认真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释放鲜明有力信号,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禁止耕地抛荒撂荒和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增加双季稻面积,提高粮食复种指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2020年全年粮食播面超142万亩,粮食总产达62.74万吨,油料作物播面40.05万亩,油料总产4.06万吨,有力保障了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
2.圆满完成我市2019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019年度计划建设面积为10.95万亩,全市实际完成建成面积为11.62万亩。我市2020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面积11.106万亩,目前各项目县正加快工程建设进度,严把工程建设质量,争取2021年春节前完成80%工程进度,确保在2021年3月底前全面完成田间工程建设。
3.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卓有成效。按照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工作部署,以“核资产、定成员、量股份、建组织、立制度”工作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我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市43个乡(镇)、504个村委会、3439个村小组的3970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单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面达100%。全面完成了3970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确认工作,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111.47万人。通过对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经核实,至2019年底,全市农村集体资产总额34.66亿元,其中流动资产12.48亿元、固定资产20.52亿元、经营性资产7.96亿元;核查集体土地面积661.5万亩,其中农用地面积615.7万亩(耕地114.5万亩)。
4.组织开展了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全市共登记股份经济合作社536家,已量化经营性资产33077.6万元,设置成员股111.47万股、集体股115股;517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均已成立了“三会”、制定了《章程》、完成登记赋码、证书发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挂牌、刻制公章、银行开户等工作也已基本完成;全市共统一印制股权证书31万份,目前已发放到户证书27万份。
5.建立“菜篮子”月报制度。我市按照要求下发了《关于建立“菜篮子”月报制度的通知》赣菜篮子办【2020】1号文件,从2020年2月起,每月3日前报送上月份“菜篮子”产品保供情况;建立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落实情况考核机制,四年来,各年度的粮食安全考核成绩均为优秀。今年已布置对县(市、区)考核和迎接省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办对我市的考核,到2021年元月中旬,得出县(市、区)考核结果和迎接省考核的自评报告。
6.深入推进生猪复产增养行动计划。压紧压实稳产保供责任。强化对各县(市、区)生猪复产增养进度调度并实行季度通报,进一步压实生猪生产目标责任;落地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取消无法律法规依据划定的禁养区370个、面积459.23平方公里。全面落实贷款贴息补助政策,补贴对象扩大至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猪场;严防严控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持续推进非洲猪瘟防控工作不松懈,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做好疫病排查监测,切实抓好消毒灭源、免疫接种、生猪调运监管,不断提升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进一步深化泔水喂猪专项整治、生猪屠宰专项整治、猪肉市场专项整治、“大清洗、大消毒”行动。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截止10月底,全市生猪存栏26.99万头,恢复到2017年末的96.74%;能繁母猪存栏2.11万头,恢复到2017年末的108.38%。
7.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乐平蔬菜农产品批发市场2020年综合交易额预计21亿元(其中蔬菜交易额15亿元、水产交易额2亿元、冰鲜冻品4亿元);依托全省“123+N”智慧农业建设,我市益农信息社建设数达404家,有1家市级农产品电商运营中心,3家县级农产品电商运营中心。
8.加强政策宣传、创新服务方式,进一步促进购机补贴政策落实。截止2020年12月已使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787.5233 万元,报废使用资金8.4万元,超计划使用比例112.34%,是我市首次实现国家补贴资金总量和使用比例双超历史最高水平。拉动农户购买农机具消费12100.983万元,总补贴机具2497台套,总补贴设施设备2892台套,增加农机总动力8.14208万千瓦,受益户1234户。
五、支持农民就近就业创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扩大以工代赈规模,让返乡农民工能打工、有收入。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依法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扶持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加强农户社会化服务。支持农产品深加工。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用地保障政策。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1.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开展第九次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江西德宇集团有限公司监测认定合格。开展省级龙头企业监测认定及新申报,江西赣森绿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29家企业监测重新认定合格,递补新增认定江西美琳康大药业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省级龙头企业。截至目前,我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50家,其中省级及以上龙头企业36家(含国家级1家),市级龙头企业114家,目前市级正在认定过程中,预计今年我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将超160家。江西浮梁贡茶叶有限公司、乐平市金鹄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第二批农业产业化省级扶贫龙头企业认定,我市省级扶贫龙头企业达到4家。加快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培育建设一批产业园集群。截至目前,我市市级及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35家(省级11家,市级24家),今年新认定荻湾乡村振兴现代农业示范园等15家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目前正在市政府报审中。
2.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聚焦初加工、主食加工、精深加工三大领域,大力提升农产品初加工水平,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提质提量。省级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贴息补助87万元,其中乐平市9家企业贴息共计50.88万元、浮梁县7家企业贴息共计36.12万元。2020年已获农产品加工项目793万元,共江西赣森绿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具体实施项目。
3.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创建一批休闲农业示范点、星级农家乐、十佳农庄、美丽乡村等,加大农旅结合打造美丽秀美乡村,引领特色农业加快质量发展。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2020年获中国美丽乡村称号1个)。创建省级休闲农业品牌15个,其中江西省星级农家乐11个(2020年获江西省五星级农家乐1个)、江西省十佳休闲农庄1个、江西省美丽休闲乡村2个、江西省休闲农业十大精品线路1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建设共认定50家。培育了一批综合实力强的“一村一品”村镇,引领壮大乡村产业发展。浮梁县鹅湖镇界田村(茶叶)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我市共有8家示范村镇获全国“一村一品”称号。
4.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我市争取到 2020年农民教育培训资金137.5万元,其中:市本级47.5、乐平市21万元、浮梁县54万元、昌江区15万元。省厅下达我市农民教育培训任务547人,其中:市级100人,乐平市110人,浮梁县280人,昌江区50人。截至目前已完成培训任务的90%以上,12月底将全面完成培训任务。
六、增加专项债券投入,支持现代农业设施、饮水安全工程和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1.蔬菜发展情形良好。全市完成蔬菜播面达5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播面达12万亩。
2.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效显著。按照“五有”要求扎实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全市农村保洁员配备率达3.5‰,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96.7%。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全市19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已全部整治销号到位,整治、销号完成率100%。
3.农村“厕所革命”有序推进。将农村“厕所革命”与易地搬迁、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全市农村厕所改造行政区域覆盖率达100%,累计新改建农村户厕20.49万户、乡村公厕951座,农村水冲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0.46%。
4.农村污水治理稳步推进。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已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3座,完成2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整治,完成90个建制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设。全市农村“千吨万人”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农村生活污水乱排现象得到有效管控。
5.村容村貌有效提升。按照“一带三线五边”的空间规划布局,全力打造“新农村+”的美丽示范样板。昌江区入选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一大批以陶瓷文化艺术、古村落文化和乡村生态旅游为特色产业的样板村不断展现。五是村庄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建立。制定了景德镇市村庄长效管护实施办法。结合村庄清洁行动,同步跟进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措施,初步建立长效管护“五定包干”机制。按照“一般村、中心村、旅游特色村”三种类型,确定不同管护标准,全面落实每个行政村每年不少于5万元管护经费要求,确保村庄建好、管好,符合实际、农民参与、长期有效的村庄环境常态化长效管护机制初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