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资讯 > 工作动态

昌江区:给农田办“身份证”护耕地

来源:景德镇日报 发布时间:2025-06-30 10:43 访问量:

  夏日的昌江区鲇鱼山镇新柳村,连片稻田绿浪翻滚,秧苗已蹿至六七十厘米高。田埂旁,一块崭新的永久基本农田标识牌格外醒目——这是昌江区为严守耕地红线推出的创新举措之一。
  近日,随着一批标识牌在全区17个重点行政村陆续安装完成,昌江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正式落地,以“透明化政策+全民监督”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标识牌“上田头”,政策宣传“入民心”
  “这块牌子就像农田的‘身份证’,既标明了保护范围,也写清了法律法规。”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昌江分局工作人员介绍,标识牌不仅标注了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图,还印有基本农田保护“四个严禁”和耕地保护“六个严禁”等内容,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将政策送到村民家门口。
  近年来,昌江区面临城镇化加速与耕地保护的双重压力。全区耕地总面积7.33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5.01万亩。如何守牢这条“红线”?昌江区打出“线上线下”组合拳:线上通过微信公众号、区融媒体平台普及相关法律法规,线下结合“6·25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在交通要道竖立宣传牌、实现村级永久基本农田标识牌全覆盖等措施,让耕地保护政策更加透明化、可视化。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昌江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分局将继续贯彻执行“周报月结季问责”制度,在源头上遏制新增违法占用耕地行为,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并推动耕地保护纳入村规民约,实现从“政府主导”到“村民自觉”的转变。
  耕地改造焕生机,生态经济双丰收
  除了政策透明化,昌江区还通过改造提升了耕地质量。耕地改造是保护耕地的重要手段,能显著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
  6月18日,昌江区鲇鱼山镇新柳村党总支书记徐海能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一大片长势良好的早稻,抬起手指向前方,对记者说道:“你看,这一片就是我们村第一批改造的农田。”他的言语中难掩自豪。
  在新柳村,耕地改造成为保护耕地的亮点。作为昌江区耕地改造示范村,新柳村三批总计3025.93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完成升级,村民的收益实现了飞跃。
  徐海能算了一笔账:改造前,村民辛辛苦苦忙活一年,每亩收入仅100—200元;改造后,土地流转给种粮大户,村民坐收租金,每亩收益达200—600元,既增加了收入,又保护了耕地。“老人起初不放心,现在看到粮田变良田,都说‘这田改得值’。”徐海能说。
  值得一提的是,全村7个种粮大户均为本村村民。“这是我们有意安排的。”徐海能解释道,“本村人熟悉土地、稳定性高,对耕地也更有感情,保护起来更上心。”
  探索耕地保护新模式,形成可推广经验
  新柳村的成功经验已吸引周边村镇前来“取经”,而标识牌设立的“透明化”做法,更让村民从“不知政策”“不理解政策”转变为主动讨论、参与监督。该村是昌江区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一个缩影,为全区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从设立标识牌强化群众监督,到耕地改造提升产出效益,从创新宣传到政策制度保障,昌江区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让耕地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出一条“宣传+技术+民生”的耕地保护路径。这些创新实践不仅守住了粮食安全的生命线,也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耕地保护不是口号,而是让农民得实惠、让粮食有保障的实在事。在昌江区,每一块标识牌、每一亩良田,都在诉说着“严守红线”与乡村振兴的双赢故事。



相关文档:
相关附件: